清潔行業歷史發展的認識及分析
一、中國清潔業發展歷程
中國清潔業的發展大致經過三個過程:傳統清潔、近代清潔及現代清潔。
1、傳統清潔
清潔的歷史已經非常久遠了,原始的沐浴標志著傳統清潔的開始。傳統清潔主要是圍繞日常生活進行的,其代表便是洗浴,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逐漸出現了衣物清潔、居室清潔、食物清潔、簡單消毒等,后來又有了專門的洗浴室、洗衣房等。總之,傳統清潔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沒有規模,人們認為它只是生活瑣事,并沒有清潔意識。傳統清潔持續的時間是非常長的。
2、近代清潔
隨著中國近代工業的出現、建筑材料的轉變以及人們環保意識和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近代清潔才開始興起。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訪問上海,政府有關部門安排參觀外灘,要求對參觀路線沿街的大樓進行清洗,但外灘的建筑物七十余年未清洗,頂部污垢堆積時間長,加之建筑造型復雜,清洗難度較大,由于當時我國還沒有高空清洗行業,只能請香港的清洗公司來承擔外灘的建筑物清洗,并催生了我國的清洗行業。而西方從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比我們早了近半個世紀。近代清潔的代表是民用工程清潔以及剛興起的工業清洗。這時的清潔工作大多使用人力,市場規模小,技術比較落后,施工粗糙,質量也沒有保證,國家的監管力度微乎其微,然而已經出現了一些公司制的清潔公司,行業協會也慢慢出現。雖然中國近代清潔起步較晚,但其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人們的清潔意識也提升很快,發展到后期,已經出現了一大批的專業清潔公司,清潔理論知識和清潔技術已基本成型,為現代清潔作了很好的鋪墊。
3、現代清潔
進入21世紀,一系列關于清潔的詞匯進入我們的視野,如健康清潔、清潔管理信息系統等,于是以新型清潔投資模式和高科技清潔為代表的現代清潔開始了。這時中國就有了非常多的清潔協會、行業書刊以及培訓咨詢機構,擁有的清潔公司的數量很多,清潔市場的需求也十分龐大,已達到3200億元,而且以10%的速度在持續增加。
二、對清潔內涵和概念的全新認識
1、清潔內涵的闡述
漢劉向所著《說苑·尊賢》中有這樣一句話:“將謂桓公清潔乎?閨門之內無可嫁者,非清潔也”,這里的“清潔”指的是人的操守高尚;宋朝人編纂的《太平廣記》卷六十六《集仙錄》中一件關于漢武帝的軼事中記載“亦爾上天諸神,每齋即降而視之,深惡不清潔,不唯無福,亦當獲罪”,這里的“清潔”指身體干凈。儒家經典《禮記·儒行》中孔穎達疏:“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由此,我們便可從兩方面來理解清潔,一方面是主觀的或是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客觀的或是物質的。主觀方面的清潔是指人精神與心理世界的提升,就如我們常說的“心領凈化”;客觀方面的清潔即指對某種物體的清潔,這是我們重點關注的。
2、幾個概念的區分
目前,業內人士對清潔的概念還沒形成普遍共識,這樣就出現了許多概念,比如設施管理、物業管理、環境衛生、環保、清洗、保潔等,清潔與其的關系都較為密切,在概念上很相近,但與其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些概念并不存在隸屬關系,都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我們現在倡導的是“大清潔”的概念,把與清潔有關的業務都統稱為清潔行業。
3、對清潔的全新認識
通過以上分析,宏觀的清潔是指所有能夠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變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狹義的清潔是指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使物體表面變得干凈整潔的過程。由此,清潔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新觀念,它存在于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各行各業。
三、現代清潔的分類
由于對清潔概念的不統一,業內人士對清潔的分類也有很大差異,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清潔的全新認識,對現代清潔進行了分類。
1、建筑物清潔領域一般包括: 地面清潔;立面清潔;裝飾物、家具及設施清潔;空調/機械設備運行保養等。
2、市政環境清潔領域一般包括:硬化路面(道路)清掃保潔和停車場清潔;垃圾收集和清運、糞便收集和運輸、公共廁所管理保潔;綠地及綠化帶清潔;水面(水池)清潔等。
3、專項衛生清潔領域一般包括:石材清潔養護、集中空調系統清潔與維保、有害生物防制、織物清潔養護、電子電氣清潔與維保、管道疏通清潔、高空外墻清潔、室內環境凈化與監測、油煙管道清潔、鍋爐清潔與維護、油罐清潔與維護、水域清潔與維護汽車美容清潔、文物清潔與維護、化學防腐清潔和皮革清潔養護等;
4、特定場所清潔領域一般包括:醫院及醫療機構清潔、食品加工場所清潔、制藥場所清潔及其他涉及人身健康及安全的場所清潔等。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高壓水射流清洗、超聲波清洗、激光清潔等高技術清潔在我國已比較成熟,清潔管理日趨完善,行業規范不斷提高,國家的扶植和監督也逐漸增強。雖然我國已步入現代清潔,但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很大差距;雖然有數量眾多的清潔公司,但基本上都不成規模,缺少核心競爭力。所以中國清潔行業未來在管理模式、業務范圍、市場營銷等范圍還需要很多的創新,清潔公司也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清潔市場上有大的作為。